2008年8月15日 星期五

七,四十華嚴之傳譯(2)

  譯者日照(西元六一三年至六八七年),唐代僧。梵名(Divakara),音譯地婆訶羅,中印度人。廣通三藏,兼善五明。高宗儀鳳(西元六七六年至六七八年)初年至唐,介紹印度中觀派之新學說,就鳩摩羅什以來之三論而言,稱新三論。至唐武后垂拱年間,共譯出《華嚴經》〈入法界品〉、《佛頂最勝陀羅尼經》、《大乘顯識經》等十八部,三十四卷。垂拱三年(西元六八七年)十二月於東太原寺入寂,享年七十五歲。
  當時以為八十卷之《華嚴新經》已臻完備,然據趙宋戒環大師研究指出,以為仍未齊全。因為新經亦只是四萬五千偈、三十九品。據《華嚴經傳記》所記載,龍樹菩薩所傳誦的為下部經,共計十萬偈、四十八品,與新經之品數字數,差距頗大,況華嚴演教,每以十為圓數。戒環大師以為,新經應為十會、四十品經,尚有第七會、三禪天一品經文未來中國。戒環大師以為大經之意義在於表法,實則以前所舉之品數字言,固非僅缺一處、一會之經文。而此事有待後世學者之努力,若能將所遺失之五萬五千偈,九品經文求得,則此世界之下部華嚴大經方成真正完璧。
  《六十華嚴》即《羅摩伽經》及《四十華嚴》中的一部份,總合為六十卷,(補充經文十六卷),到《八十華嚴》集成時,內容補充之經文已增加了二十卷,據法藏《探玄記》卷一載,晉經五十七卷以後,摩耶夫人以下至彌勒菩薩前,所缺之八、九頁文,至難陀譯時,梵本加了一段文,至般若譯時又增加了〈普賢十大願文〉。
  本經之西藏譯本總成四十五品,其中前四十四品相當於本經之前三十八品,第四十五品,相當於本經〈入法界品〉,又西藏本之別譯有十一品、第三十二品等二品,西藏文句與本經出入之處不少,唐經及貞元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冊。又本經之梵本,現保存於英、法、印度等國之圖書館學會中,亦有西夏文字與藏譯本。
  晉經與唐經,在其內容上,有廣略多少之相異,譯語有新舊之別,彼等根本的雖說有差異,在中國對《華嚴經》研究以晉經佔有基本的位置,因唯專依據華嚴教學大成者,法藏根據晉經而成,在教學上的價值佔於優越地位,雖然唐經翻譯後,但傳統的仍多用六十卷本,尤其是譯出年代已超過二百數十年之隔,而唐經卷數惟多,所譯出亦具備周到,在學術價值上亦高。待續...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