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
同、別二教判,其重要的思想系統,是在智儼的《孔目章》,其卷四云:「夫圓通之法,以具德為宗,緣起理實用二門取會,其二門者,所謂同、別二教也。別教者,別於三乘故,《法華經》云:三界外別索大牛之車故也。同教者,經云會三歸一故,知同也。所言同者,三乘同乘故。」這素為學者公認為分齊之所,其義趣的詳細判明和發揮,實在法藏《一乘教義分齊章》中。
《一乘教義章》共有四卷,其組織次第分為十門:「建立一乘門。教義攝益門。敘古今立教門。分教開宗門。乘教開合門。教起前後門。決擇其意門。施設異相門。義理分齊門。所詮差別門。」就中〈建立一乘門〉,即分類為同、別二教,依《華嚴經》樹立其別於三乘的「別教一乘」,與依《法華經》樹立其同於三乘的「同教一乘」。法藏大師,闡明一乘教義的分齊,以及三乘、一乘教義的懸殊,使人了解在三乘外,猶有一乘圓頓大法,並將圓教分為「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
別教一乘
建立一乘的完整,乃法藏大師卓越的成就。別教一乘的思想淵源,係依「海印三昧」,樹立「性海果分不可說」,與「緣起因分可說」的因果二門。如《一乘教義章》卷一〈建立一乘門〉云:「一、性海果分是不可說義,何以故?不與教相應故,則十佛自境界也。」故《地論》云:「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者是也。二、緣起因分,則普賢境界也。」
其可說的部分,開為「分相門」與「該攝門」。如《一乘教義章》卷一〈建立一乘門〉云:「就普賢門,復作二門:一、分相門,二、該攝門。」分相門是別教一乘自體,別於三乘,其超越三乘的論證,乃依諸經論而有十說,如《一乘教義章》卷一云:「然此一乘、三乘差別,諸聖教中略有十說。」「即一之三」與「即三之一」非一,是不壞、不一而明不異,如《一乘教義章》云:「不一者,此即一之三,與上即三之一,是非一門也。是則不壞、不一而明不異,又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門,此中不異是此該攝門也。」別教一乘以不一、不異配結二門,更以「分相門」與「該攝門」的理論依據,顯明別教一乘的妙論。
同教一乘
同教一乘展開為「分諸乘」與「融本末」兩門。《華嚴一乘教義章集解》云:「以一同三,一、三和合,名為同教。同教分為兩種,三乘同教,謂一乘垂於三乘,使三乘同於一乘,乃三乘同教也。一乘同教,謂三乘參於一乘,法兼具德,乃一乘同教也。」纂釋云:「法華,開權顯實,名為同教。於一同教中,別指所開之權,名三乘同教。若別指所顯之實,名一乘同教。初『分諸乘』者,一為無量也。後『融本末』者,無量為一也。」
「分諸乘」有六重,即: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無量乘。如《一乘教義章》云:「同教者,於中二。初分諸乘,後融本末。初、中有六重:一明一乘,於中有七。二明二乘有三種。三明三乘,亦有三種……。四者或為四乘,亦有三種……。五者或為五乘,亦有三種。六者或無量乘,謂一切法門也。」故此經云:「於一世界中,聞說一乘者,或二、三、四、五,乃至無量乘,此之謂也。」此「分諸乘」以一乘分為七種之說,二乘至五乘各以三說,乃至有無量乘,即「一即三」的妙論。
後、「融本末」者,以一乘為本,三乘為末。分諸乘,以顯包含無盡。融本末,以明法界本同。如《一乘教義章》云:「此同上說諸乘等,會融無二,同一法界,有其二門,一、泯權歸實門,即一乘教也。二、攬實成權門,則三乘教等也。初則不壞權而即泯,故三乘即一乘而不礙三。後則不異實而即權,故一乘即三乘而不礙一,是故一、三融攝,體無二也。」
待續...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十三,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1)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