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教 也叫作愚法二乘教。這是對那不堪接受大乘教法的小乘根機的眾生所說的教法。它所依的經以《四阿含經》及《提謂經》為主,律依《十誦》、《四分》及《僧祇》為主,論以《婆沙》《俱舍》、《發
智》、《成實》為主。所謂愚法就此教祗明人空,不明法空。縱然有時少談法空,但也不甚明顯。又此教祗依六識、七十五法、三毒建立染淨根本,廣談業感緣起,未達大乘法理的廣大境界。揀非菩薩乘,而命名為小乘。從實踐的立場上,其對佛陀覺證的根本,明顯的在體驗中尚未深入,對外境建立法體恆有,僅以各種認識解說六個識,不了解一心實踐的內容。彼等十八部或分裂為二十部,皆徒然在議論上爭執,所以產生了繁瑣部派的佛教哲學。
大乘始教 大乘始教是對從小乘始入大乘,而根機尚未純熟的眾生所說的教法,也可以說,這是大乘的初門,對後面的終教而叫它做始教。於中又有空始教和相始教的分別。空始教依《般若》等經、《中》、《百》、《十二門》等論為所依經論。此教以破相遣執為宗旨,但明諸法皆空,未盡大乘法理,故名空始教。相始教以《解深密經》、《瑜伽》、《唯識》等論為所依經論。廣泛解說百法而建立八個識,如此仍然不能澈盡法源。所以主張眾生根性有五種不同。其中定性二乘及無性闡提的兩種根性,不能轉入大乘而成佛。說人法二空,真如凝然不變,三性差別,性相各不相同,以事、理各別,故真如與現象之關係是分離的,其體驗在現象法之形而上學的原理上,未能融通;廣談法相,少及法性,縱說法性,也攝在法相之列。又此教但在生滅事相上說阿賴耶緣起,所以叫它為相始教。空始教以《般若》、《中觀》之經論,所說真空無相之教相,如三論宗。澄觀繼續法藏採用性、相融合說,而提出性相決判,且將空始教立於相始教之上。
大乘終教 終教乃大乘的終極之教,亦名實教或熟教。又因此教主張,二乘根性及一切有情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終教。此教以《楞伽》、《涅槃》、《楞嚴》、《密嚴》、《勝鬘》等經,《起信》、《寶性》等論為所依經論。說真如具生滅、不生滅二義,隨緣而生萬法,森羅萬象,三性同一際,說理事不二。體即是真如,理事圓融,性相不隔。多談法性,少及法相差別,縱說法相,亦會歸性,說一切眾生皆得成佛。此種立場已超越了現實,了解開悟斷煩惱而證悟菩提,離生死才入於涅槃。所說皆盡諸法實理,故名實教。
大乘頓教 頓者:此教修證,皆一時頓成,不落漸次。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頓修、頓悟的教門。離言說,離心緣,一時頓解,一念頓成。所謂一念不生,即名為佛。故謂之為頓。此教不說法相,祗辨法性。無八識、二無我之差別,亦無五法、三自性的葛藤。不立斷證階位,隨時就路還家。《圓覺經》、《維摩經》等所說,維摩之默然不二說,圓覺之眾生本來成佛說等,即是發揮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真面目。可謂此教教義。此不同於漸次修成的始、終二教,亦有異於圓明具德的一乘圓教。清涼國師以為,它頗近於禪宗,故本宗特另立之為一教。
一乘圓教 以《華嚴經》稱為圓滿修多羅而得名,如以華嚴為根本經,以外所見枝末經皆稱為同教,非別圓教。這是一個圓融無礙、圓修圓證的教門。此教依《華嚴經》義,說性海圓融,相即相入,緣起無盡法界。彼此互不違礙,如因陀羅網,重重無際,微細相容,主伴無盡。於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事事無礙之十玄緣起,為一乘最高之教學,又說有同、別二教;因賅果滿,果徹因源;十信滿心,即攝五位而成正覺。所以獨享一乘圓教之名。
以上五教之判,所見到的是表面化儀的形態,實在是理法的分判,且是從實踐的成佛論之立場所構成的。
待續...
2009年2月1日 星期日
十五、華嚴宗的教判三時、五教、十宗(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