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二十一、三性同異義

       《一乘教義章》義理分齊第十:「謂此一乘義相理體,與諸乘迴別故曰義理分齊。言有四門者,指事云:一乘義理,雖則無盡,而不過此四。一、三性同異義。二、緣起因門六義法。三、十玄緣起無礙法。四、六相圓融義。」一切義理,皆以三性為根本故異義,初有三性同異說,言三性者,徧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此說法在南北朝時代,法相宗由真諦譯《攝大乘論》即有此說,以徧計所執性為妄情,迷界之相,判為空;以依他所起性為眾緣和合,緣起之形,判為假有;以圓成實性為真實如常,悟界之相,判為真空妙有。三性既非有非無,實與中道契合。唐法藏曾基於《起信論》探討其獨特見解,改革三性說,成為華嚴教學的中心思想之一,即三性同異義。
  三性同異一際理論,即證明緣起果法的無礙世界,融攝三性同異之相,於三性中各有三義。真實性中有不變和隨緣,依他性中有似有和無性;徧計所執中有情有,和理無的意義。而成三性同一範圍,此是不壞現象,而常為真實本質。《維摩經》云:「眾生如實入涅槃,更無入涅槃」,即此義。由於真實性之不變者,真如體相,寂靜湛然,不生不滅。隨緣者,真如不守自性,隨迷悟緣,舉體轉動,成染淨故。言似有者,四緣所生,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色心等法,暫假顯現。故稱無性,由緣生,託緣求體,本性皆空。徧計所執妄情緣境,謬以為實我法。但體性都無,故曰理無。由真中不變,依他無性,所執理無。由此三義,故三性一際,同無異也。三性不動本質,而常現現象」。《不增不減經》云:「法身流轉五道者,稱為眾生」,如此真實本質與迷界現象,相通融合無有妨礙。



待續...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