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4日 星期四

七,四十華嚴之傳譯(1)

  經為《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之廣譯本,其梵本原藏諸南天竺之烏茶國。烏王欲來大唐朝禮,探知德宗皇帝崇奉佛教。乃手書此經,來華進貢,向德宗皇帝呈獻法寶。德宗獲經,視同拱璧,遂於貞元十二年(西元七九六至七九八年)間,於長安崇福寺,詔命般若三藏,譯梵為華。至十四年完成,得經文四十卷,故名之為《四十華嚴》。助譯此經者,有圓照、弘道、鑒虛、道通、澄觀、霍仙鳴、竇文暢等佛門龍象及大德居士,譯場在當時之長安名剎崇福寺。
  出處烏茶國,烏茶,梵名(Odra)。東印度之古國名,其地相當於今之奧立沙(Orissa),每被誤為烏萇國。據《大唐西域記》卷十所載,其地氣候溫暑,風俗獷烈,人貌魁梧,頗為好學,篤信佛法,有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皆習大乘教法。其國東南境臨海濱,有折利呾羅城,周二十餘里,為入海商人、遠方旅客往來之要道。其城堅峻,多諸奇寶。國之西南境有康度山(梵Khandagiri),與北方之優陀耶山(梵Udayagiri)夾國道而相對。山中多石窟,同屬耆那教遺蹟,開鑿年代為西元前二世紀頃。玄奘西遊時,其國佛教盛行,唐德宗貞元十一年(西元七九五年),烏茶國王親筆書寫梵本《四十華嚴經》上貢唐室。
  傳譯者般若三藏,罽賓國人也。貌質魁武,持戒嚴整,在京師充義學沙門。憲宗敦崇佛門,深思翻譯,奈何有事于蜀部,劉闢阻命,王承宗未平,朝廷多故。至元和五年庚寅,詔工部侍郎歸登、孟簡、劉伯芻、蕭俛等,就醴泉寺譯出經八卷,號本生心地觀,此之梵夾乃高宗朝師子國所進者。寫畢進上,帝覽有敕:「朕願為序。」尋頌下其文,冠于經首。三藏賜帛,證義諸沙門錫賚有差。先於貞元十二年至十四年(西元七九六年至七九八年)譯《華嚴經》後分四十卷(此蓋烏茶國王所進者),于時而賜紫衣。後大中中,法寶大師玄暢奏請入藏焉。
  有關《華嚴經》的傳譯在此尚有五事,必須補充言之者,即:
  晉譯《六十華嚴》,於最初翻譯時並未完全,此事為我華嚴三祖法藏賢首國師,在奉詔宣講此經時,感覺其中文有不連貫之處,嘗希望有機會來補充。正好當時有中印度三藏法師地婆訶羅,來中國弘法,而且也是一位華嚴學者,法藏遂將經文缺少之處就教於日照三藏,日照原攜有梵本華嚴,乃與之相對校勘,才知道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文中,自四十二參摩耶夫人後至五十二參彌勒菩薩前,中間脫落天主光等十位善知識,及以彌勒菩薩後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知識前,中間文殊菩薩伸展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摩善財童子頂之兩段經文。遂請復禮法師執筆,慧智法師譯語,加以按段補入。《六十華嚴》至此才算全部翻譯完成。待續...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