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華嚴經講錄 --- 如來出現品第二 part 44

  即於眾中,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佛身充滿
  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
  菩提座。
  進入第五個章節,第五分是「稱揚佛德」,第一個偈頌是一切法勝音,就是從佛眉間白毫出來的這位菩薩,他說:「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我們在打佛七的時候,還有發願文、讚佛偈,往往都是根據這一首偈頌來唱誦的。這首偈頌最能夠表現《華嚴經》毘盧遮那佛在菩提樹下說法的光景。佛的自在身不管他是法、報、化,都是全部充滿於法界的,可以顯現在一切眾生的面前。問題是他要「隨緣赴感」,眾生有這個機,佛就要赴感去應機說法。有哪些地方要說法呢?就是七處九會七個地方、九次集會的說法,《華嚴經》的內容遍七處九會說法,毗盧遮那的報身並沒有離開菩提樹下,他可以上升須彌山頂,可以到忉利天、兜率天,大家都看到佛來了,也都化現師子之座請佛說法。但是,菩提樹下的本尊沒有動、沒有離開,所以說「而恆處此菩提座」。菩提座前的這尊如來並沒有離開菩提座,所以,這句是最能夠凸顯《華嚴經》說法的方式,跟佛的身相以及他的報德。
  後面就是他「不壞相而廣容」,後面這些,都是十方菩薩的讚頌,他不是一切法勝音讚頌的內容,我想,這不需要一一去解釋,我們也可以了解他的內容。到了兩百一十四頁,又有十方菩薩個別來說偈讚德,從兩百一十四頁的東方,兩百一十五頁的南方,十方各有諸大菩薩一起來說偈,兩百一十六頁的西方,還有兩百一十七頁的北方,兩百一十八頁的東北方,還有兩百一十九頁的東南方,兩百二十頁的西南,兩百二十一的西北,兩百二十二頁的下方,一直到兩百二十三頁的上方,經文裡面的十方通通都是這個數字,方位也都是定位在這十個方位。到這裡,前面的五個分次講完了。
  如此四天下道場中,以佛神力,十方各有一億世界海微
  塵數諸菩薩眾而來集會;應知一切世界海、一一四天下
  諸道場中,悉亦如是。
  第六個分次是「結通無窮」,這是這一品經的最後一分,經文說:「如此四天下道場中,以佛神力,十方各有一億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眾而來集會;應知一切世界海、一一四天下諸道場中,悉亦如是。」講到四天下,是定在所謂「閻浮提」,就是我們所處的這個世間。所以,他講這個四天下是哪裡?我們這邊是南瞻部洲,南、北、東、西四天下,所以說.舉這個四天下,以佛神力,十方從此四天下為中心來看,東南西北上下等等,什麼都有一億世界海微塵數的菩薩眾而來集會,透過這五種現相,主要的目的就是讓這麼多的菩薩一起來集會。然後,才開始說法,之前只是現相而已,還沒有真正講到法的內容,佛也沒有開口說話,只是五種現相在表態而已,這是「現瑞表法」的一個很具體的表徵,這品經到這裡可說完全結束。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