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之題號,是法喻因果並舉,理智人法兼備之名稱,大方廣為法,華嚴是譬喻,佛為能證之人,法為所證之境,大方廣是所證之法義,法之妙境原來是無法以言語來詮釋的,但勉強的形容法之體相用,為大方廣,在《探玄記》卷一中,以十義來說明大方廣三字的意義,佛華嚴三字是證了大方廣,無盡法界之人叫做佛,成就萬德,圓備果體之因行,譬喻為華,佛是果,因是萬行是大菩薩道,而其萬行以華嚴為喻示,是依萬行之因華,來嚴飾大方廣佛之萬德。以喻表示含攝法與人,人依其因行而成就果之萬德。在《華嚴經》中,常常明顯的描繪出菩薩修行之階位,次第向上的行相,最後以〈入法界品〉善財童子求道的實際歷程,以及菩薩修行證果的實例來表現佛果之光景。這實是一部,從發心修行,到成佛的生活指南,也是有志為華嚴行者的修學寶鑑。
此經為《雜華經》以萬行交飾緣起集成,從喻標名,猶雜華耳。華嚴之稱,梵語名為健拏驃訶名雜華嚴飾。大方廣為所證所覺,佛是能證能覺。
大有十義:境大、心大、行大、位大、因大、果大、體大、相大、用大、教大。
方廣亦有十義:周徧義、普說義、深說義、備攝義、廣益義、蕩除義、具德義、超勝義、含攝義、廣出義。
華有十義:微妙義、開敷義、端正義、芬馥義、適悅義、巧成義、光淨義、莊飾義、引果義、不染義。
體大:當體為目包含為義。 待續...
此經為《雜華經》以萬行交飾緣起集成,從喻標名,猶雜華耳。華嚴之稱,梵語名為健拏驃訶名雜華嚴飾。大方廣為所證所覺,佛是能證能覺。
大有十義:境大、心大、行大、位大、因大、果大、體大、相大、用大、教大。
方廣亦有十義:周徧義、普說義、深說義、備攝義、廣益義、蕩除義、具德義、超勝義、含攝義、廣出義。
華有十義:微妙義、開敷義、端正義、芬馥義、適悅義、巧成義、光淨義、莊飾義、引果義、不染義。
體大:當體為目包含為義。 待續...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