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九,華嚴宗成立之經過(1)

  宗以《華嚴經》為根據。《華嚴經》由龍樹菩薩自龍宮誦出,若論本宗遠祖,當推龍樹,且有以馬鳴之大乘起信論中一心、二門與華嚴唯心、性起思想相通,對教學有貢獻以及杜順等五大師而稱七祖者。華嚴宗之成立,其先由初祖杜順和尚根據《華嚴經》作《法界三觀》,以周徧含容之理,顯事事無礙之境。在各宗之觀法中,允稱獨步。二祖雲華和尚,法名智儼,又稱至相尊者,根據《六十華嚴經》作《搜玄記》,發明《十重玄門》,以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之六相圓融。更草創五教,為賢首國師判教之張本。三祖賢首國師,法號法藏,根據《搜玄記》更作《探玄記》十卷。又作《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判釋迦如來一代所說之教典為三時、五教,以華嚴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為別教一乘最為尊勝。五教之規模至此已趨於完整。
  《八十華嚴》梵文藏於于闐國,經唐武則天專使請來,由實叉難陀尊者譯成華文。賢首國師既參譯場,並為之作疏。功未竣而圓寂。門人慧苑作《刊定記》,頗違師說。清涼國師作《華嚴懸談》、《華嚴疏鈔》,總括大小乘、性、相、空、有,包羅萬象,不倚不偏;於華嚴要義,已發揮殆盡。華嚴宗之標幟,如杲日在天,有目共見。五祖圭峰宗密大師祖述清涼,禪教並重。大師得力於圓覺一經。所作之《圓覺經大小疏鈔》,其思想體系,皆與清涼一貫。本宗至此,基礎穩固,已成為中國佛教思想史上獨樹一格之系統。

華嚴宗法脈傳承及相關人物介紹
  考察與華嚴宗的法脈傳承,以及與教學相關的人物,如果從此一宗派教法依《華嚴經》,經過那些祖師?如何去講解著作?以至達到教學的組織大成,從史實上去考察,在中國樹立本宗之教學有其偉大之功績者,即所謂傳法祖師華嚴宗五祖。從華嚴現有的文獻資料中研究,可從五祖的傳記、生平事蹟、註釋、論述、思想著作、教育學風、行證法門、弘揚流傳等方向來考察。
從印度探求其根源是從著述及思想上,去追求歷史上實在的人物,如《大乘起信論》之作者馬鳴。因此論並非是《華嚴經》的重要註釋,不過在論中以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等論說,與《華嚴經》之唯心緣起思想有相通之處,尤其是《性起品》之中心思想,如來藏思想,對構成華嚴之教學有所貢獻。
  另一位與華嚴教學有更深切關係的是龍樹,因為他所著作有關《華嚴經》的確實文獻是《十住毘婆沙論》,是由鳩摩羅什三藏在西元四○二年至四一二年間所翻譯出的,一共有十七卷(也有說十五卷)。內容為註釋《華嚴經》〈十地品〉之中,從初地至二地之註解,也許原來有〈十地品〉全部的註釋,但未能完備的流傳於世,故無法成為有效之論證,但在華嚴思想傳承上卻具有極重要的地位。
  其次,是世親對《十地經》作了逐句的解釋,這是《十地經論》的著述,由菩提流支等人,於西元五○八年所翻譯出的作品,現僅存有十二卷,並且在玄奘大師《西域記》中記載,世親去探望他的親兄長無著的時候,夜間聽到無著的弟子,讀誦《十地經》,受到感化,才以感悟追悔之心情,歸向了大乘,若是屬實的話,則《十地經》是他歸依大乘的有緣經典。
  在〈十地品〉中,第六現前地有「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十二因緣是依於此一心的說法,其中強調了法界唯心思想。此事依據他的《唯識二十論》之卷首,所揭示出三界唯心的文字也可以得知,《十地經論》卷第一之中最初有六相義的解釋,也成為法藏之六相圓融論說的重要原始根據。同時,在解說本《十地經》之時間,是佛最初始成正覺之時,以《十地經》作為「成道以來未久第二七日」的有力証據,此經已明白表示是第二七日之說法,此為世親所特別強調,亦是華嚴教學中對時間論,做為決定性的說明。另外印度《十地論》之註釋,傳說有堅慧造的略釋,和金剛軍造的釋論一萬二千頌。但只有在于闐國發現它的原本,卻未傳到中國,其中的內容故不得而知。唯在堅慧所著的《究竟一乘寶性論》及《法界無差別論》中,都有如來藏思想,由此可知在印度《華嚴經》可做為大乘經典思想之代表,與其他大乘典籍保持著,直接和間接之相互影響關係,而論師之間,雖有共識,但未見於教學上確立其教理的系統,而在中國卻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宗派。待續...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