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九,華嚴宗成立之經過(6)

  首國師,西元六四三至七一二年間人,名法藏,唐帝別封國一法師。俗姓康,其祖先為康居國丞相,祖父之時歸化中國。父名康謐,唐朝贈左衛中郎將。母夢吞日光而孕,法藏出生時為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十一月初二日。(西元六五八年)十六歲時,於阿育王寺舍利塔前燃一指供佛。翌年顯慶四年(西元六五九年),志銳擇師,徧謁都邑緇英未果,遂辭親求法於太白山,雲棲木食多年,敷閱方等。後聞親疾出谷入京。時智儼和尚講《華嚴經》於雲華寺,遂投其門下為弟子。二人相遇有如:「瀉水置瓶之受納,以乳投水之因緣」,深入無盡。然其時法藏因俗事未了,仍為居士身。

  總章元年(西元六六八年),智儼和尚臨終,囑託道成等諸大德為授戒法。咸亨元年(西元六七○年),師二十八歲,會武后之母榮國夫人歿,為其廣樹福田,捨宅為太原寺。道成等諸大德,連狀薦舉。法藏隨奉敕削髮於太原寺,並詔為住持。上元元年,有旨命京城十大德,為師授滿分戒,賜號賢首。復詔師於太原寺講華嚴,聽者肩摩踵接。

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師四十二歲幸遇中印高僧地婆訶羅(日照三藏),即請教他有關那爛陀寺的戒賢和智光二師的教判思想,且就講解《六十華嚴》時,發現經文有不連貫之處請問日照三藏,正好日照帶有《華嚴經》梵本,故與日照於垂拱元年(西元六八五年)共同勘補了《六十華嚴》〈入法界品〉欠落的部份。法藏曾八次參與譯場,翻譯華嚴、密嚴、楞伽、般若等經。《法藏和尚傳》中稱他為「翻經大德」。證聖元年(西元六九五年)至聖曆二年(西元六九九年),實叉難陀譯出《八十華嚴》時,法藏五十二歲,也擔任筆受和證義等工作,並先後於大慈恩寺(西元六八七年)、雲華寺(西元六九四年)、佛授記寺等(西元六九九年),講演華嚴三十餘遍皆有奇瑞。凡求雨、求雪、捍災、禦侮,皆以精誠每感瑞應。故武后聖曆年中詔書有:「初譯之日,夢甘露以呈祥;開講之辰,感地動而標異。」景龍年中詔書有「慈雲掩蔭,法雨含滋;師等重修,遽蒙昭感」云云之記載,可見武后對他的尊崇。

  法藏身為五帝門師,中宗、睿宗之菩薩戒師,又在長安、洛陽及吳、越、清涼山五處建立了華嚴寺廣為宣揚華嚴教旨,朝野歸信。法藏生平著述三十多部百餘卷。其最要者,為據智儼和尚之遺規,分如來一代時教為小、始、終、頓、圓之五教,確立了教判,在《探玄記》中明白的標示出五教、十宗,為後人研究經教之規矩。依《華嚴五教章》的〈義理分齊章〉,則有四種教學思想,即三性同異義、緣起因門六義法、十玄緣起無礙法、六相圓融義,是將華嚴的思想更組織化,在華嚴教學史上,建立了深厚的基礎。先天元年(西元七一二年)預知時至,十一月十四日於西京大薦福寺辭世詩曰:「西方淨域離俗塵,千葉蓮華如車輪,不知何時成佛身。」吉祥而逝,世壽七十歲。玄宗贈以鴻臚卿位及絹一千二百疋,遺骸葬於長安華嚴寺南之神和原。法藏門下從學者如雲,其中較著名的弟子如宏觀、文超、東都華嚴寺智光、荷恩寺宗一、靜法寺慧苑、經行寺慧英,此六人是與法藏並名雷時,共同興盛華嚴宗,並廣弘華嚴教學。

  澄觀,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西元七三八至八三九年間,越州會稽(浙江紹興)人。身長九尺四寸,雙手過膝,口四十齒,聲韻如鐘,目光夜發,日記萬言。識者一見而知其非常人也。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母誕之辰,光明滿室。孩提時每童戲,喜聚沙為塔。九歲時師事本州寶林寺體真和尚,不一年而能通三藏。天寶七年十一歲,試經得度。才服袈裟,便登法座,講演《般若經》、《圓覺經》、《起信論》等諸經論。唐肅宗至德二年,二十歲從曇一大師授南山律而講律藏,又蒙常照禪師授菩薩戒。立十條求道誓文自勵。其十事曰:「體不損沙門之表,心不違如來之教,坐不背法界之經,性不染情愛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塵,脅不觸居士之榻,目不視非儀之彩,舌不味過午之餚,手不失圓明之珠,宿不離衣缽之側。」從牛頭山慧忠禪師,參西來大意。謁洛陽無名禪師,即蒙印可。因曰:「明以照幽,法以達迷,然交映千門、融冶萬有、廣大悉備、盡法界之性者,其唯《大華嚴經》歟!」。《妙覺塔記》中有記載,從東京大詵和尚聽《華嚴經》受玄旨。利根頓悟,聽畢,即能復誦出。詵曰:「法界宗乘,全在汝矣!」。《宋高僧傳》的〈法詵傳〉當中,明記了澄觀在法詵處得到「幽趣」,可見澄觀的華嚴教學之師,是天竺寺法詵,並愛讀杜順的《法界觀門》、法藏的《妄盡還源觀》等華嚴著作。雖未曾面晤法藏,但思想理念從於法藏之說,繼承了華嚴宗的法系。待續...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