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十一,教判之產生(2)

  教判特盛行於南北朝時代,故後世有「南三北七,義成百家」之評,此後至隋、唐,亦陸續出現新教判。給予我國教相判釋以最大啟發者,乃是曇無讖所譯之《大般涅槃經》,共卷十四。以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比喻從佛出生十二部經而出修多羅,又據此出《方等經》、《般若波羅蜜經》、《大涅槃經》等,一方面表示整個佛教教義甚有體系,一方面亦顯示教義有高下深淺,樹立教相判釋之典型。竺道生就如來之說法立善淨、方便、真實、無餘四輪之四種區別,倡導頓悟成佛。劉宋之慧觀將此頓漸思想引入教判,把佛陀一代之教法大別為頓、漸二教,以《華嚴經》為頓教,於漸教中作五時次第之分別。法雲依《法華經》立牛車、羊車、鹿車、大白牛車之四乘教。而於北地,北涼曇無讖立半、滿二教之教判;北魏菩提流支於一音教外,別有頓、漸二教之說;地論宗南道派之慧光又立頓、漸、圓三教,更就其宗旨而分因緣宗、假名宗、誑相宗、常宗之四宗判。

  又依智顗於《法華玄義》卷十上舉南三北七之教判,據此,江南依佛說法之形式,立頓、漸、不定等三教。其中,漸教方面有:虎丘山岌師所舉之有相教、無相教、常住教等三時教。宗愛、僧旻於無相教之後再舉同歸教,合為四時教。定林寺僧柔、慧次、慧觀於同歸教之前再舉褒貶抑揚教,共立五時教。至於北方七師之教判,則為:武都山劉虬判立人天教、有相教、無相教、同歸教、常住教等五時教。菩提流支判立半字教與滿字教等二教。光統判立因緣宗、假名宗、誑相宗、常宗等四宗。護身寺自軌於四宗外另加法界宗,稱為五宗教。耆闍寺安廩判立因緣宗、假名宗、誑相宗、真宗、常宗、圓宗等六宗。北地某禪師立有相大乘、無相大乘二種大乘。菩提流支(或謂鳩摩羅什)判立一音教,即指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待續...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