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五時
佛陀的一代說法,是隨時、隨地,應機而施教,不限於年月,更不依次第而教化攝受,如說華嚴頓教時,遇漸教小機來參加時,則為之方便開示;或說阿含小教時,若有菩薩在座,則說大法,使聽眾獲益均等。
雖然佛法是應機施教,不限年月,不依次第,但是後世學者們,為了研究便利起見,才將教義相同之類,結歸而統一,由別五時攝。所以「別五時」,是針對佛陀所說教義的淺深、權實,歷然不亂的組織;「通五時」卻是闡明佛陀的教化,屬隨時、隨地的施教,為其旨趣。
八教判
上面所說的五時判,是屬豎說,對於橫說,還有八教判,即:化儀、化法的各具四教。化儀是由佛陀化導形式的分判,如世藥方;化法是化導的實質分判,如世藥味。兩者間,是站在形式與內容的密切不可分離的關係。
化儀四教
化儀四教,即:頓、漸、秘密、不定,是佛陀一代教化的說法形式。智者大師主張,頓是局限於華嚴。漸分為:漸初是鹿苑、漸中是方等、漸末是般若,法華即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所謂不定,即屬同聽、同聞,而所得意旨不同之類。至於秘密,是屬佛陀的不思議力的教化。
化法四教
以佛陀一代教法的內容論,是分為界內、界外,而分別利鈍、淺深,具此整然的組織,即:藏、通、別、圓的四教判。智者大師在《四教義》卷一說:「今引大乘經論,立四教名義者,如《大涅槃經》明四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四種之說,以此化前緣,即是四教意。又《涅槃經》云:四種轉四諦法輪,即是四教意。又《法華經》明三草二木,稟澤不同,譬澤不同,譬方便說,即三教也。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譽說最實事,即圓教也。《中論》破諸異執既訖,復說因緣四句,通佛四說,即是四教之意,如此等四說法,隨機化物,即四教義,四說即是四教之異名也。」
這是智者大師,為組成化法四教判,所引來作為文證的經論之文。茲析之如次:
藏教:純係開示界內鈍根眾生,明生滅四諦、十二因緣、事六度、修析空觀、斷見思惑,得一切智,除分段生死,入無餘涅槃的過程,為藏教。
通教:是針對三乘共同的說法,其教義通於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換言之,即通前藏教,且通後別教、圓教。
別教:是別於界內所修的藏通二教,即界外菩薩獨修的法門。此界外鈍根菩薩,為趨入中道觀,修次第三觀,能徹底以利他為職責,內心即斷無明,由一地、一地而上進,證中道無住涅槃,為別教義。
圓教:是一代教法的最高極談,純以圓融原理為基盤,即諸法本來恆有,迷悟無別、因果不二,舉一全收,真即是俗,煩惱即菩提、當體融攝自在。在實踐修道的斷惑證理,是斷而不斷,不斷而斷的最高境界。故智者大師,稱圓教的定義為:「教圓、理圓、智圓、斷圓、行圓、位圓、因圓、果圓」的圓融理論。
待續...
2009年1月11日 星期日
十四、同教之五時八教判(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