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性起一詞,見之於《六十華嚴》〈寶王如來性起品〉說:「菩提心,名為性起」故在《搜玄記》中說:「如來者,如實道來成正覺,性者,體起者現在心地耳。此即會其起相入實也。」這是說性起即是眾生心中的本
覺,這是由根本直覺所闡發的心地,以直接把握真理的見地。智儼《大乘義章》(大正四十四冊四七二頁),認為性即體義,此體是指真識心,法身、佛性及諸法自體。如〈性起品〉說:「眾生心中有微塵經卷,眾生心中有菩提大樹,眾聖共證,人證前後不同,其樹不分別異。」
由「一心」而緣起萬法事象,叫做「性起」。性起與緣起,意思稍有不同,即:緣起是待他緣而生起,性起乃不待他緣,直接由其自性本具的性德而生起。自性若不具其性德,即使待他緣亦不得生起。本來,不改名「性」,顯「用」稱「起」,這是《探玄記》第十六解釋《華嚴經》〈性起品〉的性起的意思。性起不局限於「佛」,而是通於眾生乃至山川草木的。當然,〈性起品〉的性起,卻是約佛陀所說的,所以是一種「果性起」但其究竟,還是通用於「因性起」。不過,如果通於「因性起」智儼《搜玄記》(大正三十五冊七八頁c)「因性起是果性起絕言離相,云何有因果,有二義;一、為經內因中辨性起,果中明性起。二、性不住故起,起時離相順法故有因果。」。
性起是惟屬於「淨性起」?還是通於「染淨性起」?關於這個問題,有兩種看法,一個是「惟淨性起說」,另一個是「染淨性起說」。如據惟淨說,見於《探玄記》卷第十六:「妄法雖違『真』,但真外無妄,妄體本真,故性起乃惟淨。可是,惟淨怎麼會起染淨二法呢?這是因為「無明」與「淨心」互為「有力」、「無力」而形成流轉還滅之緣起的關係,見於《遊心法界記》(大正四十五冊六四八頁c)即「流轉時,無明有力,淨心無力,而還滅時,淨心有力,無明無力。其所謂有力,是指「因」,而無力是指「緣」,因緣相由而形成染淨二種緣起,但其「有力」與「無力」,怎麼能夠相由互為相成相反呢?這是因為「無自性」的關係,《遊心法界記》若有自性,即墮落斷常二見而不能相由,這個無自性的地方,即是「性起」的立場,所以染淨緣起,全由無自性的「性起」而顯,而性起的作用,不待他緣,直接由其本性性能而起。
就緣起與性起的關係,智儼在《搜玄記》中說:「因緣生二種義:一、無自性義故空;二、因緣有力故生得果法。」前者著重於緣生無性的理解,由此緣起通達於諸義,倘若看見因緣有力則生:可是就緣起法來說是遠離於有無,離自性生,並以無住為本,故偏重於緣生不起之起。如《孔目章》:「性起者,明一乘法界,緣起之際,本來究竟,離於造修。何以故?以離相故,起在大解大行,離分別菩提心中,名為起也。由是緣起性故,說為起,起即不起,不起者性起。」這就是為了彰顯緣起諸法,本為不起的果法,可是這些緣起法,一一皆無自性,起即不起;本為不起的果法,然而依據緣起的起而有性起,這乃是由於諸法無自性,故起即不起。這就是性起觀的理論根源。
至於談到性起觀被確立為佛性義,其實這是法藏大師的哲學特色。法藏從不改義來解釋性起,在其《探玄記》中說:「從自性住來至得果,故名如來。不改名性,顯用稱起,即如來之性起。」這個不改義是指因體不改,果體亦不改;因果自體不改,則諸法的體亦不改也。又在《探玄記》〈性起品〉釋中說:「若圓教中佛性及性起皆通依正,是故成佛具三世間;國土身等皆是佛身,是故局為佛果,通徧非情。」法藏是著重於一性本覺皆成佛說,故雖現起於眾生心中,皆不異於如來的性起。又說:「性起繁興法爾止,謂依體起用名為性起。」認為性起為自體的顯現,而「繁興」為起應萬差,「法爾」為古今常然。法藏自己解釋為:「一切諸佛,法爾皆於無盡世界,常轉如此無盡法輪;如大路法爾常規,無停無息,盡窮未來際。」
法藏大師由此而彰顯如來出現的永恆相,這個法爾就是真如體性的本來面目。因為一個人從自修眾德以至於證成佛果,均為真如體性所顯現;如來的果性之所以能現起於眾生的心中,這乃是其體性之所顯現的緣故。如此性起乃恆常的法體,故竟不起而起。由因與緣,因全有力乃全無力的相奪,而成果者,就是緣起,所以緣起與性起是彼此相由而生,必無自性,所以雖說生果,而生即不生。說生即不生者,是就體來說;因體本無生,而能生一切諸法的相者,為性起,所以說不起而起。如此緣起與性起,可說是一法的二義。
待續...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十八、性起論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