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0日 星期日

華嚴經講錄 --- 如來出現品第二 part3





  既然其他的佛都曾經這樣做,今天在這個地方,菩薩大眾也同樣的要求佛要為大家解說這二十個問題。引例前面說的,以前的佛講過甚麼樣的法,這裏有十句在說「化用普周」,佛怎麼樣去化度眾生而達到普遍,所謂周詳。有十句問「因德深廣」,佛是怎麼樣修他自己的因而成就果德?何其深廣的果德,追溯到他過去修行的過程,包含了五十二個階位的這個因,因分的這個階位形象,我們看經文裏面有四十句?看一下經文第一行就點出了科文四十句問,從「云何是諸佛地」一直到「云何是諸佛無能攝取」,這是十句。「云何是諸佛眼」一直到「云何是諸佛智」,這個地方又是十句。然後,從「唯願世尊!哀愍我等,開示演說……」,接著又開始其他的二十句。

  下面的經文從「皆為菩薩說世界海、眾生海」一直到佛的「壽量海」,這裏是十句。這個地方是「化用普周」。佛在甚麼地方度化眾生,然後如何度化,度化的對象是誰?都是在這十句中說明的。另外,問到最後的十句及一切菩薩誓願海,這裏就是從發心一直到修行成佛,「一切菩薩誓願海」一直到「一切菩薩智海」,這是佛果成就的根本智跟後得智,是代表從十信階位一直到成佛的智慧,就是成就佛果菩提,這是因德深廣的十個大問。所以,我們可以了解成佛的內容可以歸類為四十個問題,如果說我們今天要成佛,不了解這四十個問題是沒有辦法如法去修行的。  我們再回頭來看〈如來現相品〉的經文,開頭的這個「如來」,在這裏就是能夠現相的這一位智者,我想可以不用再多加解釋。所謂的如來,乘如實道而來的這一位佛,就是〈如來現相品〉當中的說法主,他是能現,以及所現的這個體、相、用,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了解,能夠展現的這個「現」,是一個動作,也是一個功能,而所現的就是「相」,在剛剛已經跟大家介紹過從註解當中講到有五個相,這個相就是所現的法,佛要告訴我們這個法的內容,而展現的這個相,其實是從這個光或者是一些動作來表示。所展現的這個法能讓一般所謂上智,就是智慧比較敏銳的這些眾生,根據這些現相,馬上可以了解而能夠趣入這四十個問題裏面所要透露的訊息。所以現相,事實上對象不是對一般的根器,而是對上根利器的菩薩眾來講的。佛用現相的方式來說法,究極來說他所要展現的內容,是要告訴我們佛的果德,是通三世間:過去、現在、未來,那是無盡無量的功德都在裏面的,讓菩薩們透過現相能夠發起淨信,真正去起信、去修行,同時能夠真正契入到所有一切菩薩行,乃至於證得佛果菩提。這是這一品中所要展現出來的一個宗旨跟趣向。我們了解這只是說法儀式不同,告訴我們有人有疑問,然後佛根據他發出來的問題而現相,這是這一品當中說法的方式,跟其他品會中的說法方式是不大一樣的。

爾時,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作是思惟:云何是諸佛地?

  我們進入正文第一個段落,第一個章節:「眾海同請,舉人標念」,有人問到底是誰在發問呢?這四十個問題出自於誰呢?這裏說「爾時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作是思惟」,諸菩薩有同生的菩薩、異生的菩薩,這就是世間主。十九類神眾,還有天人、護法八部神眾,這些都是世間主。他們一起來問,是不是可以不要發問?有疑慮是自己心中的問題,為甚麼一定要在這個地方表現出來呢?目的就是為了要利益眾生,所以把佛果的四十種境界凝聚成問題透露出來,就是說一個法門要具備一個因緣,由這些大眾來一起發問,引發一個說法的緣由,這是一個緣起門。這裡標一切菩薩跟世主同念,然後興起問端,那四十句問,講法的內容從第一個「云何是諸佛地」。

  我們剛才已經跟大家說前面二十個問題是「直爾疑念請」,前面的十句是問德用圓滿,從這裏有佛地、佛的境界加持、所行,還有佛十力、無所畏、三昧、還有神通、佛自在、無能攝取,這些都是果德而且是圓滿的,裏面沒有所謂的因分,是成就的果德。直接來問什麼是佛地?什麼是不容懷疑的佛地呢?是佛所成就的智德,智慧的果德。那麼,佛的智慧德行包含哪些?根據疏鈔的解釋就是佛的一真法界,就是清淨法界,每一個人的心都是一個法界,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不同領域的法界。佛的法界是絕對清淨無染的,是淨法界,另外還有他所成就的四種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這是從佛所證得的四種智慧中去看他所成就的智德。

  佛地,就這個「地」來說,本身能夠「生成」,而且可以「住持」,就好比說,大地讓萬物生長,不管是植物也好,動物也好,人也好,萬事萬物都可以在這個地面上成就,法也是一樣,必須要根據佛地產生一切法的根源,佛地有住持所有法的功能,而這個「地」,就是佛的所依、所行、所攝的一切,所以在這個地方必須要問到佛地,原因就是在此,佛所成就每一個階位的佛地,其實都是他的依據、他的所行跟他所攝受的一切,這是第一個問題 <待續> ....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