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說佛的「變化海」,佛什麼時候產生神變的變化海?多半佛會示現變化海,都是在教化調伏難化的眾生時才會產生。佛以身業去變化、去展現不同的變化海,我們從《華嚴經》中可以看到變化海,它是「不起而遍一切處」。佛會從這個菩提樹下到七處九會,上昇忉利天、兜率天、他化自在天,但身仍然在菩提樹下,並沒有離開,這就是變化海的一個具體展現,這是身業的一種變化。
還有佛的「演說海」,這是佛要說法的時候他的一種語業攝化,我們從〈四聖諦品〉裡面可以看到,佛是怎樣運用他所說的法,根據眾生的不同需求,去作不同的詮釋。在〈四聖諦品〉當中告訴了我們有四百億十千名的苦、集、滅、道。眾生對苦、集、滅、道有不同的體會,佛就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這是佛演說海,佛說法的內容。另外,佛的「名號海」,在這一品中,我們可以很具體的看到佛是如何隨機立下稱號的,以便讓眾生能瞭解有不同的佛存在,如同在〈如來名號品〉當中,有說:「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如來於中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僅僅是娑婆世界,就有百億四天下這麼多的佛的名號,那也是因為有這麼多不同的眾生需要不同的佛來度化。眾生好樂不同、機感不同,所以佛也要隨著眾生的機感而隨機立號,這些都在〈如來名號品〉當中來作回答。
下一個說佛的「壽量海」。佛的壽量,佛到底住世多久?佛住世多久就會轉法輪多久。什麼時候示現涅槃?又是什麼時候示現八相成道?這些機感,看〈壽量品〉就知道,〈壽量品〉當中都作了回答。佛隨著眾生的機感,住世有短有長,〈如來壽量品〉中說,從心王菩薩在會中告訴在場的大眾,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的佛剎一劫,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世界裡是一日一夜,所以時間上面是有差別的,我們現在這個地方一劫,在極樂世界卻只有一日一夜,在時間上面有這樣的差別。每一個世界的佛有不同的壽量,極樂世界的佛是無量壽,在娑婆世界示現度眾生的釋迦牟尼佛,壽量只有八十歲,從他出生一直到他示現入涅槃只有八十年,所以他的壽量,示現在娑婆世界是八十年。
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的壽量示現的是無量壽,但是,即使是無量壽,事實上也還是有時間性的,就是等到他的機感與嚮往極樂世界眾生的機感,到了一定階段,法滅的時候,就是示現末法的時候,他還是要示現入涅槃。接下去,就是由觀世音菩薩來接下一個極樂世界的教主。我們娑婆世界現在是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代,但是離下一尊當來要下生的彌勒佛,還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久。眾生的機感要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才能被下一尊彌勒佛的機感所召。能夠得到這個授記在時間上壽量有差別,彌勒佛要在這裡住世多久呢?這個還沒有說清楚,這要到他自己來講法的時候才會知道。他在龍華三會度化眾生的時候會示現多久的壽量?其他的世界呢?此外,還有很長很長的壽量,在〈如來壽量品〉當中示現非常多,有最長壽量的是普賢菩薩,跟他在一起修行的大菩薩,在一個聖蓮華世界,聖蓮華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淨土,這是他未來成佛的一個國度。普賢菩薩是〈如來壽量品〉當中示現壽量最長的一位菩薩。為什麼?普賢菩薩發四無盡願,所以,他的普賢行願也就沒有止盡的期限,因此,他所示現的壽量最長,壽命最長。有關佛壽量海的問題,都在〈如來壽量品〉中來作回答。
及一切菩薩誓願海、一切菩薩發趣海、一切菩薩助道海、一切菩薩乘海、一切菩薩行海、一切菩薩出離海、一切菩薩神通海、一切菩薩波羅蜜海、一切菩薩地海、一切菩薩智海。
經文:「及一切菩薩誓願海,……」,這個地方開始的十個問題,都是在問「因德深廣」,牽涉到所有菩薩道修行因分的內容。內容比較多,直接只用口語這樣講可能大家聽不懂,《華嚴經疏鈔》中有回答這十個海:「及一切菩薩誓願海、一切菩薩發趣海、一切菩薩助道海、一切菩薩乘海、一切菩薩行海、一切菩薩出離海、一切菩薩神通海、一切菩薩波羅蜜海、一切菩薩地海、一切菩薩智海。」這裡面的內容所代表的是什麼?後面的疏文先做了一個解釋。疏文說「及一切下」就是這段經文,問的是「因德深廣」。他說:第一個問題「一切菩薩誓願海」是「創於生死,立大誓願」;第二「一切菩薩發趣海」是「勝進大心,趣求佛果」;這兩個代表同一個階位,叫做十信階位。「創於生死,立大誓願」就是發菩提心,在十信階位,這是介於凡夫在生死之際所發出的菩提心開始,為了要超越凡夫之情,所以「創於生死、立大誓願」,從此發菩提心,從十信階位開始修行。另外,「勝進大心」是為了要「趣求佛果」,它是一切菩薩的發趣海,發起大願而趣向佛果菩提。除了從這個方向以外,沒有第二種選擇,絕對不會發起勝進大心卻趣向二乘之道或者是人天乘。這就是他的修行因分,是屬於他「因德深廣」的內容。 第三個問題問「一切菩薩助道海」,就是在疏文接下來的第三項是「積集菩提福智資糧」。這「一切菩薩助道海」所講的是十住階位的修行,從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等等,這些都要在〈十住品〉才會回答。我們直接看科文表解,所回答的十個住位它所列出來的是: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頂住。所以可以知道,在這十個住位中的修行,所為的就是在積集菩提的福智資糧。從發心、治地、修行這十個住位,它主要的內容就是修福與修智慧,這是資糧位。這些資糧是存備將來要回轉趣向(回向)到十種行位,十種行位也還是在資糧位。「助道」就是說除了正位修行以外,還需要「助道」輔助正位修行的方法,這裡所謂的助道,就是福德跟智慧。下一個問題說「菩薩乘海」,諸菩薩的修行從因至果有五十二個階位,但這個「乘海」的內容,局限在剛剛我們說的十住階位,而一旦進入初發心住他可以成就不退轉。因此,是否能夠成佛從因到果的一個關鍵,其實從住位開始就已經決定了他是不是能夠從因到果,精進不懈而得成就。
一切菩薩行海、一切菩薩出離海、一切菩薩神通海、
一切菩薩波羅蜜海、一切菩薩地海、一切菩薩智海。
接著跟大家講解最後十個問題當中,說到所謂的「菩薩行海」這一部份。所謂「菩薩行海」,在《疏鈔》中繼續要跟大家作解釋的是,在這個地方講的菩薩行,進入到十行位。十行位的內容到底是什麼?《疏鈔》裡第五項「慈悲喜捨四菩薩行」。是說在十行位的菩薩,必須要去依照這四無量心去行菩薩行,才能稱為十行法門。我們看科文表解第五十四頁中的十行階位,有歡喜行是修布施、饒益行作持戒、無違逆行修忍辱、無屈撓行就是精進波羅蜜、離癡亂行是修禪定波羅蜜、善現行是修般若波羅蜜、無著行是修方便波羅蜜、難得行是修願波羅蜜、善法行是力波羅蜜、真實行是智波羅蜜,這是中賢位的十行階位當中所說的。如果今天有這類問題提出來,要到十行階位,講〈十行品〉的時候才能做回答,所以牽涉到品會不同,回答問題的時間也就不一樣了,程度更是不一,在這裡他說善巧隨喜去行慈悲喜捨四種菩薩行。
下一個說「一切菩薩出離海」,怎樣達到所謂的出生死、離生死煩惱的境界?這裡所說到的是十種迴向行。疏文最後一行,第六項:「謂永背業惑,證契真理」,就是斷惑證真。菩薩要能做到斷惑證真,才能夠真正稱得上做到所謂的出離海,出離生死煩惱,這是十迴向位的菩薩才能做到。十迴向位的菩薩他所修的菩薩行是出離海,就是牽涉到〈十迴向品〉的內容。上賢位的菩薩修十種迴向行,菩薩從十住、十行,然後把這十迴向位修滿之後,就成就十種無盡藏,再依照所成就的十種無盡藏功德,迴向到十地位。所以,十住是下賢,十行是中賢,十迴向是上賢,三賢位的修行是很重要的資糧位。在五十六頁的科文表解介紹這個十迴向:第一是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第二是不壞迴向、第三是等一切佛迴向、第四至一切處迴向、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第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有佈施迴向)、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善根迴向、第八是真如相迴向、第九無著無縛解脫迴向、第十是入法界無量迴向。因此,上賢位所修的十迴向,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做什麼功課都要迴向,而是有十個階位迴向位次的菩薩,就好像十行位,有不同歡喜行、饒益行、無違逆行等等不同的階位,這要修習非常長久的時間,也許是百劫、千劫也說不定。這十種迴向行,並不是我們每天做完功課就迴向佛果菩提、迴向一切眾生、迴向真如實際,或迴向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迴向跟十種迴向有很大的差距,十迴向指的是十個菩薩的果位。要真正做到這十種迴向,如果沒有發慈悲喜捨心、沒有斷惑證真,那是不可能做得到的。
那要怎麼去做這十種迴向行呢?例如:「救護一切眾生」指的是什麼?是代眾生苦。又好比說,剛剛講到的「一切迴向」,一切迴向修佈施,總共有八十幾種佈施,內財、外財全部要拿來佈施,佈施以後把佈施的功德全部要迴向到佛果菩提、一切眾生跟真如實際,這樣子的來修迴向行,非常廣泛,也非常地深。要慈悲喜捨,而且要不著於行,我們現在做任何事情都會觀前顧後去想個半天,還要回頭看看能夠獲得多少功德,這些都是以有著心來修行,這些都不算真正的迴向,只是求現世果報,馬上把所獲得的福報都拿出來用掉了,這種不叫做菩薩的迴向,沒有真正做到,就只是被業力所迷惑,往往都只是以煩惱心在造業,一直在造身語意業,這都沒有辦法達到所謂出離海,要真正能夠去實踐這十迴向,才能達到菩薩的「出離海」。
第七個說「一切菩薩神通海」,我們知道等覺位的十種神通在〈十通品〉中的經文,前面已經介紹過十種神通,在此不再重述。一般的神通: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漏盡,這些都是菩薩所必須具備的神通的內容,等覺位的菩薩是具備有十種大神通,而佛就更不用講,它用「海」字來形容。第八是「一切菩薩波羅蜜海」,從第七項就已經登上十地位了,所以說,從一切菩薩的神通海開始,他們是屬於登地的菩薩。十地是修十度波羅蜜的,在十迴向階位後更進一步,登上了所謂的十種聖位。 我們看科文表解「聖位十地分」最右邊的一個表格裡面,有「歡喜地修布施,離垢地持戒,發光地忍辱,焰慧地精進,難勝地修禪定,現前地修般若,遠行地修方便,不動地修願,善慧地修力,法雲地修智」,就是說十度波羅蜜在十地的修行,從歡喜地到法雲地,各個都要作加行,而且都要圓滿。十行階位的十行菩薩也是修十度波羅蜜,但是到了十地階位要修滿十度波羅蜜,布施要到所謂的大捨成就,一切都能捨,一直到法雲地,把這十度波羅蜜全部修圓滿後,才能夠進入到等待成佛的階段,所以,十地位叫做聖位,跟前面的三位有一段很大的差距。<待續> ....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