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佛的十種稱號是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我們可以從經文看這十首偈頌,再到《疏鈔》中來對照一下,便可以了解他所講的是什麼。
無量劫中修行海 供養十方諸佛海
化度一切眾生海 今成妙覺遍照尊
第一首偈,頌「正徧知」。佛十個稱號中的正徧知,誰能夠真正稱得上這個資格,能夠成為正徧知,首先他要具備的,就是自利、利他的因都能成滿。所以,經文讚「無量劫中修行海,供養十方諸佛海,化度一切眾生海,今成妙覺徧照尊。」佛他有自己的修行,還有供佛的功德,化度眾生是利他。成正徧知,這個在鈔文的一開始,有說「成正徧知者,理無偏邪,目之為正;無法不照,名曰徧知。」可知,這個正徧知,其實就是指他的智慧是無窮無盡,沒有一法他不照,不成滿的意思。因此,在自利行這一方面,除了他的福德以外,他還必須要有智慧層面的成就。有福德跟智慧的成就,才能夠真正做到利他的圓滿,所以,無量劫中修行的內容,其實就是智慧跟福德。
毛孔之中出化雲 光明普照於十方
應受化者咸開覺 令趣菩提淨無礙
第二首偈,頌「明行足」。這首偈頌說:「毛孔之中出化雲,光明普照於十方,應受化者咸開覺,令趣菩提淨無礙。」這是在讚揚「明行足」的稱號。我們看《疏鈔》中說:「言是明行足者,明是證行,行是教行,二行圓滿,名明行足。」有具體的證行跟教行,他自己自證的證行,還有教化眾生的言教(教行)。兩種都已圓滿,所以叫做明行足。除了修行的智慧層面以外,他還有修行滿足這個稱號的意思。「足」,一般有「具備」的意思,就好比我們說具足戒,具足戒就是具備而滿足戒的意思。
佛昔往來諸趣中 教化成熟諸群生
神通自在無邊量 一念皆令得解脫 <待續> ....
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華嚴經講錄 --- 如來出現品第二 part 14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