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1日 星期六

華嚴經講錄 --- 如來出現品第二 part 15

  著的一首偈說:「佛昔往來諸趣中,教化成熟諸群生,神通自在無邊量,一念皆令得解脫。」這裡含有兩個名號,前半偈是「世間解」,後半偈是「善逝」。我們看澄觀大師解釋世間解說:「言『世間解』者,名解世間故。」世間解就是了解世間。佛當然了解世間的,我們一般凡夫連世間都搞不清楚,或者連自己都不了解,聖、凡的差別就是在這個地方。佛要度化世間的眾生,如果不了解世間,那就沒有辦法去行菩薩道利益眾生,因為他不知道眾生需要什麼。所以,一定要先了解世間,在了解世間中再去教化成熟諸群生,因此他說「往來諸趣」,就是說:在這個六法界中,不管是人、天、阿修羅、畜生、地獄、餓鬼道,佛都要去,乃至於菩薩層面都要照顧到。
  要去教化成熟,就必須要掌握到他們的脈動,就是要先去了解:現在是不是有眾生需要成熟、要去化度?再引他去信佛,進入佛教。所以,修行的每一個階層都要去了解。「世間解」還有一個解釋,他說:「即權智圓滿世間解。」是用「權智」就是善巧方便,而不是用「實智」去了解世間。俗智就是一般在世間境界所使用權巧方便的權智,而佛本身是實智,但是,必須先具備實智才能展現權智。他有根本智後,到第五地菩薩行菩薩道時,再發起後得智去入世度生。先證得根本的出世智能出離世間,然後才能夠入世依後得智去度化眾生。這後得智是權智,是如何善巧方便運用智慧跟慈悲去度化眾生的一種方便智。    
  《疏鈔》解釋「善逝」說:「言可謂『善逝』者,善者,好也;逝者,去也。謂不向餘三界二乘去,唯向大菩提去,即直往菩提號。」就是說佛他只往一個方向修行,目標就是唯一一乘佛道,他不向三界,也不向二乘。我們學佛的人要跟隨佛的腳步,不趨向二乘階位。所謂的二乘,如果說你今天修行的目標還侷限在人天,就是還在三界以內,三界就是欲界、色界跟無色界,那這欲界、色界、無色界也還沒有離開六道輪迴,所以,修行的第一個目標要先做到能夠出離三界,這是最基本的。可是在出離三界的過程當中,修禪定的到了色界跟無色界的時候,有時候便往往會走偏了,進入所謂的偏空涅槃,就是墮入到二乘,所以這樣一來就不能叫做善逝,就是只進入了所謂的小乘道,自我解脫道。佛可以「神通自在無邊量,一念皆令得解脫。」這個意思就是說:佛可以自我解脫,也可以帶領眾生,在一念之間讓眾生得到解脫。 <待續> ....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