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海修行無厭倦,令苦眾生得解脫,
心無下劣及勞疲,佛子善入斯方便。
盡諸劫海修方便,無量無邊無有餘,
一切法門無不入,而恆說彼性寂滅。
三世諸佛所有願,一切修治悉令盡,
即以利益諸眾生,而為自行清淨業。
接著經文說:「劫海修行無厭倦,令苦眾生得解脫,心無下劣及勞疲,佛子善入斯方便。」我們在「所召雲奔」這個章節當中,講到了第三個小節叫做「光聲自述」,經文內容一共用十個偈頌,它是透過光所發出的偈頌,用來表示他的德用跟顯體是怎樣的自在和殊勝。前面一頌是「總明兼陳說處」,是普徧十方一切國土。兩百零八頁第四行後面的三個偈頌,是通顯他的體用自在。這個光所謂的體用,就是展現他的悲心跟智慧,在兩者互相引導的情況之下,能夠度化眾生而不疲倦,要展現的就是這種體用自在的殊勝。
所以,這首偈頌說:經過劫海修行但沒有疲倦.而且讓苦難眾生都能夠得到解脫,沒有一點點懈怠的心,這是表顯他所展現的用跟我們眾生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做一件事情要經過劫海是不可能的,只有佛菩薩他們可以經過劫海的修行而沒有疲厭,同時這只是自利,另外還要做到讓眾生能夠得到解脫,假如修行不是建立在以悲心去開發智慧、度化眾生,讓眾生的苦難得到解脫,那麼,這個功德在什麼地方?所以,自修的層面其實是要為眾生,為利他的這個層面做方便的示現。
接下來一個偈頌是在顯現他的劫海修行,講法展現自己所證得的常寂光中的寂滅相,這是因為菩薩能夠修行所謂的觀空、有無礙所證得的。頌文說:「盡諸劫海修方便,無量無邊無有餘,一切法門無不入,而恆說彼性寂滅。」另外,在自己的修行跟利益眾生方面,他也可以做到自己清淨,及度化眾生都沒有任何的滯礙,所以講:「三世諸佛所有願,一切修治悉令盡,即以利益諸眾生,而為自行清淨業。」三世所有的諸佛,他們所發的大願,在修治方面,比如說十住菩薩他要修十個住行,十行位的菩薩要修十個行位,這都叫做在等分上面要修治,就是「淨治諸地」,還要利益所有的眾生,其實都是為了自行清淨業,他所有的度化眾生也好,自修的層面也好,都是清淨的業行,對於自利與化他,都是沒有滯礙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