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所謂的果大,疏文上面有所謂的果,果大這一件事情說,《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一部經,如果依照這一部經修行他所證得的果位,跟其他的經典有什麼差別?他說大,果大為什麼說他的果大呢?他下面解釋說謂智、斷、依、正普周法界故,智就是他證得的智的層面,不是一般三乘經典所能夠比擬的,佛智是一切智、後得智這種智慧,不是一般的菩薩或是小乘人等所能比較的,就斷來說就是佛的一切的現行種子跟習氣,乃至於微細的煩惱三障都已經斷盡了,一般的小乘聖者,他只是斷除一般粗重的煩惱,甚至於只是證得我空,還不能證得法空的境界,三乘菩薩他證得的就以十地來說,他證得人法二空,但是他還必須要斷盡十種重障,微細的煩惱還不能夠完全斷除,就果位的佛來說,他的修行斷惑,是已經到達了現行種子跟習氣都已經斷盡的程度,接著說他的依報是怎樣?曾經我們看見《華嚴經》第一段的經文上面就示現出佛的依報就是他的菩提場,他的菩提場上面有四種莊嚴,四種莊嚴我們都還沒有跟大家做解釋,這是他的依報同時除了這四種莊嚴以外,還有他展現出來的淨土之相,也就是華藏莊嚴的境界,這是他的依報,這不是一般的三乘的菩薩或者二乘聖者所能夠比擬的。
就正報來說,佛的正報有所謂的九十七種大人相,一般小乘的境界,一般是形容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正報的莊嚴,就正報當中來說還有所謂佛他的智慧層面,有所謂的四種智,還有他的十身所展現出來的境界,他的四智有所謂的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四種智在佛果的境界,經由這四智可以產生他的三身,這都不是一般的三乘菩薩果位所能夠比較的,這裡面隨著他的正報的果德,他的依報也展現不同,同時他也可以示現不同的淨土,有法身所依的常寂光土,還有大圓鏡智所展現的受用土,是自他平等的,這是登地以上的菩薩,就可以在這個受用土當中去受廣大的法樂,由成所作智所展現出來的變化土,他可以在變化土當中為一切的異類眾生,以及還沒有登地的菩薩二乘去說法,隨類現身,變化土是凡聖同居的,這是他的果位的大。
就正報來說,佛的正報有所謂的九十七種大人相,一般小乘的境界,一般是形容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正報的莊嚴,就正報當中來說還有所謂佛他的智慧層面,有所謂的四種智,還有他的十身所展現出來的境界,他的四智有所謂的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四種智在佛果的境界,經由這四智可以產生他的三身,這都不是一般的三乘菩薩果位所能夠比較的,這裡面隨著他的正報的果德,他的依報也展現不同,同時他也可以示現不同的淨土,有法身所依的常寂光土,還有大圓鏡智所展現的受用土,是自他平等的,這是登地以上的菩薩,就可以在這個受用土當中去受廣大的法樂,由成所作智所展現出來的變化土,他可以在變化土當中為一切的異類眾生,以及還沒有登地的菩薩二乘去說法,隨類現身,變化土是凡聖同居的,這是他的果位的大。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