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四、傳譯經過(2)

  集者之探究:如是我聞一部經義,我昔親從佛聞,謂傳教者,阿難是佛得道夜生,年滿二十方始出家,至三十如來方命以為侍者,自三十年前如來所說阿難不聞,何以經初皆言我聞,疏云:阿難所不聞經或云展轉傳聞,或云如來重說或云得深三昧自然能通,《金剛華經》云:阿難得法性覺自在王三昧故,如來前所說經皆能憶持與親聞無異。此皆就跡而說,實是大權菩薩影響弘傳,依《涅槃經》四十二云:我涅槃後阿難比丘所未聞者,弘廣菩薩當廣流布,如《不思議境界經》斯為是證:爾時復有千億菩薩現聲聞形亦來會坐,其名曰舍利弗、阿難、跋難陀等,而為上首,皆久修六波羅蜜近佛菩提,為化眾生於雜染土現聲聞形,正顯實義(彈偏斥小)。
  據《探玄記》中記,智論說文殊師利稱「如是我聞」,以彼論云,文殊與阿難在清淨處結集摩訶衍藏,又《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中記,佛般涅槃後四百年時,文殊師利猶在人間,故知彼是傳此法之人。
  就傳譯經過來探討,依《大智度論》說,諸大乘經多是文殊師利菩薩之所結集,《華嚴經》為諸大乘經之首,當亦不能例外。釋迦牟尼佛滅度而後(西元前四六三年),聖賢隨隱,外道競興,世無大乘根器,《華嚴經》隱而不傳者六百餘年,迨龍樹菩薩出世(約西元一三七年),《華嚴經》方流傳人間。據《華嚴經傳記》卷一載,龍樹經大龍菩薩引入龍宮見到之《華嚴經》有上、中、下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上本、中本頌數、品數浩大,非凡力所能受持,故隱而不傳,至于所傳之下本,即有十萬偈。龍樹在龍宮用九十天的時間將十萬偈的華嚴經背誦下來帶到印度,在印度廣為流傳,並著了《十住毘婆沙論》十七卷的註解即現經初地、二地之釋文。我們現在所看的《八十華嚴》,大部譯本四萬五千偈,三十九品,即是唐朝武后則天於證聖元年至聖歷二年(西元六九五年至六九九年),於東都大內徧空寺所翻譯成中文的,但也只是下本十萬偈的一部份,另外的五萬五千偈,和上、中二本,是否還在龍宮,就要靠後世學人努力的探尋,否則,就要等大龍菩薩來帶我們進龍宮去看個究竟了!待續...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