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本原藏於遮拘槃國,為遮國傳國之寶。遮王敬信三寶,內宮珍藏諸大乘經,而於華嚴等一十二部大經,特別重視,將之別藏於山間石窟,嚴防外流,定為國法。有東晉沙門支法嶺者,志弘大乘,人所欽敬。聞遮拘槃國藏諸聖典,乃不計利害,前往求取。遮王嘉其為法精誠,遂付《華嚴經》前分三萬六千偈以歸。東晉義熙安帝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聯名恭請西域高僧佛陀跋馱羅尊者,將支法嶺大師取回之經譯成華文。尊者受請,於道場寺與法業、慧嚴等百餘高賢,共襄譯場。歷時數載,方畢其事,計得經文六十卷,故定名為《六十華嚴》。
傳譯者支法嶺,東晉僧。投廬山慧遠門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西元三九二年)與法淨等共遊西域求法,至于闐,得《華嚴經》梵本三萬六千及《四分律》梵本,並會佛陀耶舍三藏。姚秦弘始十年(西元四○八年),佛陀耶舍入長安,譯出《四分律》,師與弟子慧辯均參與其事。所齎《華嚴經》,於義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由佛陀跋陀羅於揚州道場寺譯出,即今之舊譯《華嚴經》六十卷,後不知所終。生卒年、籍貫等皆不詳。
出處子合國,位於新疆葉爾羌城(莎車)東南之古國名。為古代西域唯一之大乘國。又作遮拘迦國、遮拘槃國、遮居槃國,即《洛陽伽藍記》所載之朱駒波國,魏書中之朱俱波國、朱居國,唐書中之朱俱槃國,《大唐西域記》所稱之斫句迦國、沮渠國。《西域記》卷十二載,該國周圍徧達千餘里,形勢險固,編戶殷實,而民情暴烈,禮義輕薄,學藝淺近,唯獨淳信三寶,好施福利。國王尤重大乘,精勤修行,僧徒有千餘人,皆習大乘教。凡諸國名僧入其境者,悉受試練。宮中所藏佛典甚多,國法相傳,防護守視。
翻譯者佛馱跋陀羅(西元三五九年至四二九年),梵名(Buddhabhadra)。又作佛陀跋陀羅、佛度跋陀羅、佛大跋陀、佛陀跋陀。意譯作覺賢、佛賢。五世紀之譯經僧。北印度那呵利城人,姓釋,為迦維羅衛城甘露飯王之後裔。十七歲出家,修業精勤,博學群經,特精禪、律,後與同參僧伽達多遊罽賓,依從佛大先受禪法。後應智儼之請,於後秦弘始十年(西元四○八年)頃入長安,弘傳禪術之學,以不習長安世俗,又與羅什門下不合,故與弟子慧觀等四十餘人離長安。滯留廬山慧遠處數年,譯出《達摩多羅禪經》;義熙十一年(西元四一五年)至建康(今南京),止住道場寺,從事翻譯,與法顯合譯《摩訶僧祇律》、《大般泥洹經》,又獨譯出《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等,共十三部,一二五卷。劉宋元嘉六年示寂,世壽七十一。世稱天竺禪師,為廬山十八高賢之一。待續...
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
五、六十華嚴之傳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