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疏鈔》兩百五十六頁倒數第七行說:「豎配十地,此明普攝十地功德,一句一地,初地歡喜,得智證如。」因為歡喜地菩薩他斷了所謂的異生性障,斷了分段生死,並且證得遍行真如,他因得到的智慧而心生歡喜,也成就了布施行。布施行的行相,在八十六頁的科文中述「顯所成行之相」,行布施而得到所謂「大捨成就」,下面列出來的就是布施的行相,成行之相,有信行、悲、慈,第四項是在八十七頁的施、無疲厭、知經論、知世法、慚愧、堅固力,以及供佛,一共十項。這是在他所修證的內容當中,很具體的去表現布施的成就,布施波羅蜜成就第一歡喜地,因為他得到所謂的行布施而大捨成就,所以他心生大歡喜,在智慧層面,就是剛剛我們所說的「得智證如」。
第二、進入所謂的「入佛所行」。兩百五十六頁的疏文說:「二地性戒,是佛所行。」二地菩薩行持戒波羅蜜,所以二地稱為離垢地。他說性戒,就是他的持戒不需要去刻意造作,本性就是離惡,也就是說不需要刻意持戒,本來就清淨。 科文表解上面,就持戒的戒相,我們看到攝律儀戒所必須受持的是:第一離殺生、第二離偷盜、第三離邪淫、第四離妄語、第五離兩舌、第六離惡口、第七離綺語、第八離貪欲、第九離瞋恚、第十離邪見。二地菩薩他自性原本就非常清淨,不但是離,不去造殺生,甚至於有殺生的因,都要性自遠離。遠離可以殺生的器具,比如刀、槍、杖、棍子等等這些東西,乃至於繩子,都可能在一時衝動之下拿起來造作殺業。菩薩他遠離殺生的業,在持殺生戒的時候,他是先離因,不是只離果而已。不造作因,當然就不可能得到殺生的果報。菩薩他知道哪一種因素會導致殺生而犯下殺生戒,在這個殺生的地方,他性自遠離,遠離殺生是他的本性。所以說是佛所行,雖然現在講的是二地菩薩,但是,這一切都是成佛所必要的修行內容,如果沒有建立十地行,佛果是不可能有成就的,所以,十地的所行,也就是佛所行。待續...
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
華嚴經講錄 --- 如來出現品第二 part 39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