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無疑滯,入不可測佛法身海。」這是第三地的菩薩。原本的標點符號有問題,所以我們很難去看出這句話的完整性。在這個地方要表現的是第三地,所以「智無疑滯」中間的分號應該要拿掉,否則就是要放上逗點。疏文說「三地多聞,入法身海。」三地菩薩修忍辱行,叫發光地。忍辱行,疏文這裡說「多聞」,我們可以從九十頁的科文表解上來看三地菩薩,在什麼地方修多聞行?我們看到「厭行分」這個段落,下面有「修行方便攝行」,就是在透露他在聞思修三無漏學有強調多聞的必要性。所以在這個地方他說入法身海,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接觸到法、不聽法就不可能得到法身,法身沒有具體的形象,它是佛陀的言教、佛陀的法,唯有多聞才能夠入法身海。
而在這個地方他所強調的是要勤修三無漏學。勤修三無漏學,雖然是持忍辱波羅蜜,但是他強調由聞思修而得到真正三無漏,他又有修四禪八定,在九十一頁有說明四禪,還有四空,這就是四禪八定的內容。修忍辱跟禪定又有什麼關係呢?忍辱行他不是說遇到境界來的時候去強忍,而是依禪定跟智慧去轉移境界,讓自己不起煩惱。眼前的境界能夠如實掌握,並且運用禪定的功夫讓自己不起煩惱、不造惡業,這是他已達到所謂忍辱三昧的境界了。所以,有很多人搞不清楚,為什麼忍辱波羅蜜要修禪定,這是因為要藉重禪定的修為,去鍛鍊他的忍辱行。
第四、經文說「往一切剎諸如來所」,要去跟佛在一起。疏文說:「行道品,善友是依。」善友在這裡指的就是佛。我們先看第四燄慧地菩薩他是精進修什麼呢?我們看從科文表解九十三頁下面左下角最後一行,有「一、對治顛倒道即四念處」、「二、斷諸懈怠道四正勤」、「三、引發神通道四神足」、「四、現觀方便謂五根」、「五、現觀親近道所謂五力」、「六、現觀自體道謂七覺分」、「七、現觀後起道謂八正道」一共加起來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很基本的,我們都可以了解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這也就是說四地菩薩的精進波羅蜜,他把重點放在勤修三十七道品上面,這是四地菩薩之所以稱為「燄慧」的定義,就是他勤修三十七道品,精進不懈。但是在這個地方他說,即使是修三十七道品,他還是要依如來而修,不離如來,所以說:往一切剎諸如來所。
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
華嚴經講錄 --- 如來出現品第二 part 40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