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經文說「身諸毛孔,悉現神通」。在這個地方,他所形容的是五地難勝地菩薩修難行道。本來真諦跟俗諦是兩種定義正好相反,但是在這裡之所以難勝,難得的殊勝,就是說這位五地菩薩,他可以讓真諦跟俗諦兩者之間沒有衝突。從九十六頁上面看他的修行內容,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重點,就是他的「不住道行勝」,這裡著重在他利益眾生的方便勝,也就是說,這位五地菩薩在初地的時候,他就已經證得了所謂的根本智,但是到了五地,他要起後得智,後得智就是要起隨順世間的勝智去度化眾生。所以,他有「別示其相」:五明—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內明。我們從圖表就可以看得出來五地修行的內容。稱他為難勝,就是說:以出世的智慧,還要回歸到入世的智慧,去方便隨順世間。 這裡他說五地菩薩要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他還要修學五明,然後跟眾生在一起。在世間,他不是高高在上、在雲端、在天空的,菩薩他是真正在人世間度化眾生的菩薩,所以才需要五明,需要語言、醫學,甚至於要學技藝、工巧,以現代來說,甚至於要學科技電腦資訊,這些通通都包括在五明之內。有一個問題:五地菩薩憑什麼能夠這麼運用自在,也就是說為什麼他可以自在地展現他的神通?在疏文二百五十六頁倒數第四行說:「五地雙行,現通利物」。就是於世間跟出世間展現他的神通。雖然他是以一個很普通、很平凡的人的身相去學五明,但是要能夠讓眾生真正得到實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還是要利用展現神通。但是,他展現神通的時候,不是炫耀,也不會讓眾生發現是在運用神通,而是很方便善巧的。
第六、經文是「念念普觀一切法界」。這裡是說明六地菩薩「觀法界,般若現前」,其實重點是在講觀十二緣起。我們直接看科文表解九十八頁第六現前地菩薩,這位菩薩他到現前地,也就是般若現前的意思,是什麼使他真正的般若現前?從觀十二有支,這在九十九頁下半段有: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處、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就是觀十二緣起,世間的一切都可以從這十二緣起去觀察、了解。所謂的生死輪迴都是根據這個十二緣起的開始一直到結束,事實上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有開始就有後面的結束。六地菩薩要去幫助眾生的時候,他必須要觀察世間的真相,就是從十二緣起去了解,而得到的三昧就是空、無相、無願,在九十八頁右下角「正顯明對治勝」,有空門、無相門跟無願門,這是般若波羅蜜的修行內容。待續...
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華嚴經講錄 --- 如來出現品第二 part 41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