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興元元年正月(西元七八四年),於五台山大華嚴寺,受山門僧侶之請而著《華嚴經疏》六十卷,完成於西元七八七年其時已四十九歲。為了進一步對此經作注釋,故與上首弟子僧瑞、智愷等著了《隨疏演義鈔》九十卷。唐代宗大歷三年,大辨正不空三藏於大興善寺譯經,師奉詔為潤文大德。帝一日問佛經大旨,師答條然有序,帝於言下豁悟,遂事以師禮,恩遇隆厚。此後,歷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身為七帝門師,每入宮說法,開悟帝心,先後賜封為教授和尚、鎮國大師。貞元十二年(西元七九六年)被賜紫衣,封號清涼國師,西元八一○年被授與天下大僧統之印,禮敬備至。憲宗嘗問:「華嚴所詮,何謂法界?」師曰:「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從本已來,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唯一真境而已!無有形貌而森羅大千,無有邊際而含容萬有。昭昭於心目之間,而相不可睹;晃晃於色塵之內,而理不可分。非徹法之慧目、離念之明智,不能見自心如此之靈通也。故世尊初成正覺,歎曰:『奇哉!我今普見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於是稱法界性,說《華嚴經》,全以真空揀情,事理融攝,周徧凝結。是之謂法界大旨。」師於六藝圖史、九流異學、華夏訓詁、竺乾梵字、四圍五明,靡不該洽。先後宣講華嚴,凡五十餘遍;無遮大會十五設。生平著述有《華嚴經疏》、《隨文手鏡》、《隨疏演義鈔》、《華嚴經綱要》、《華嚴經略策》、《法界玄鏡》、《心要》、《三聖圓融觀》等四百餘卷。其中《華嚴經疏》六十卷以信、解、行、證四分揭其綱,五周因果提其要。又著《隨疏演義鈔》九十卷,以鈔解疏,細入毫芒,分毫無紊。
文宗開成三年(西元八三九年)三月六日,召上足三教首座寶印大師海岸等,說遺囑曰:「吾聞偶運無功,先聖悼古人恥之。無昭穆動靜,無綸序往復;勿穿鑿異端,勿順非辨偽;勿迷鬥爭。大明不能破長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後之子。當取信於佛,無取信於人。真界玄微,非言說所顯,要以深心體解,朗然現前。對境無心,逢緣不動,則不辜負我矣!」言訖,趺坐而逝。世壽一百又二,後世人尊為華嚴宗第四祖。弟子為人師者,三十有八,海岸、寂光為首。稟受學徒一千,唯東京僧睿、宗密獨得其奧。澄觀圓寂後,華嚴宗在佛教界的地位顯著衰退,故其弟子中除了宗密繼承他的事業以外,對華嚴的弘揚及教學並沒有重大的貢獻。
圭峰大師,法諱宗密,因曾居住圭峰,因以為號。生於唐德宗建中元年(西元七八○年至八四一年),果州西充縣(四川省)人,俗姓何氏,世代業儒。十六歲前學儒學,十八至二十二歲間則在家學佛,二十三歲又專心於儒學,可能是受家世的影響,但是二十五歲後還是入了禪門,跟隨荷澤宗遂州大雲寺道圓禪師法席出家,問法契心,遂求披剃。時年二十七也。為沙彌時,於齋會中得《圓覺經》;讀之,豁然大悟。圓禪師謂之曰:「此諸佛授汝。汝當弘圓頓之教,毋負佛恩!」
元和三年(西元八○八年)二十八歲時,宗密離開了道圓門下,直至(西元八一○年)於襄漢恢覺寺,見到澄觀門人靈峰贈與清涼國師所撰之《華嚴疏》二十卷、《演義鈔》四十卷。覽之,欣然曰:「吾禪遇南宗,教逢華嚴,何其幸哉!」元和六年(西元八一一年)駐錫於永穆寺開講《圓覺經》,一再宣講。徒眾中有泰恭者,深受感動,斷臂以酬恩。其後,送信給澄觀,得其許可,清涼獎譽有加,其詞有曰:「輪王真子,可以為喻。倘得一面,印所懸解。復何加焉?」於是宗密上帝都而成為其弟子,兩年中朝夕受教,日夜隨侍,修弟子禮。清涼歎曰:「毘盧華藏能從我遊者,舍汝其誰歟?」。待續...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九,華嚴宗成立之經過(7)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