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

九,華嚴宗成立之經過(8)

  和十一年(西元八一六年),於終南山智炬寺閉關閱藏三年,撰述《圓覺經科文》及《圓覺經纂要》二卷。長慶二年(西元八二二年)在終南山豐德寺著《華嚴綸貫》五卷。太和二年(西元八二八年)四十八歲時,文宗詔入內殿,問諸法要,賜紫袍,敕號定慧大師。留駐京城三年間,與政要交往甚密,相國裴休尤加敬仰。山南溫造尚書問:「悟理息妄之人,壽終之後,靈性何依?」師曰:「一切眾生,莫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但以無始劫來未曾了悟、妄執身為我相,故生愛、惡等情,生、老、病、死,長劫輪迴。然身中覺性未曾生死;如夢被驅役,身實未動。若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有依託?然理雖頓悟,事須漸修。勿認妄念為心,臨終自不受業繫!雖有中陰,天上、人間隨意寄託。若泯愛惡,則不受分段之身。倘更滅微細心行,則朗心大覺,隨機現化,名之為佛。」著《圓覺經大小疏鈔》。太和五年(西元八三一年)回草堂寺,著《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原人論》、《注法界觀門》、《華嚴行願品別行疏鈔》、《盂蘭盆經疏》等。其思想體系,一依清涼。其尤著者為《禪源諸詮集》一百卷。傳聞為天臺宗人消燬。《禪源諸詮集都序》於禪之層次,真妄起伏,條分縷析,一目了然。於禪家籠統之弊,《起信論》之簡短艱深,皆可迎刃而解也。武宗會昌元年(西元八四一年)正月六日,圓寂於興福院,世壽六十二。門弟子僧尼得度者凡數千人。宰相裴休為之撰碑文。其詞略曰:「一心者,萬法之總也。分而為定、慧,開而為六度,散而為萬行。萬行未曾非一心,一心未曾違萬行。故禪師之為道也,以知見為法門,以寂靜為正味。……歸,貧女不富,吾師恥之;三乘不興,四分不振,吾師恥之」云云。可謂推崇備至矣。宗密晚年時意識到將失去國家的保護,而且教內宗門紛爭日益增加,且倍受教外儒道二家之批評與攻擊,所以必須確立佛教未來的新方向,平息禪教之爭,提倡教禪合一論,主張禪教一家同為佛說;又著《原人論》探求人生命之本始源頭,以五教論統合禪之三宗與教之三種,欲化解二者對立之分歧。並判一乘顯性教為最究竟之聖典。可惜宗密歿後不久,會昌五年(西元八四五年)由武宗開始,強力的壓迫佛教,造成法難,許多經典論著皆於此時被破壞,華嚴宗到此可謂面臨一大浩劫,幾乎面臨滅亡。直到北宋以後,有長水子璿、晉水淨源以及師會、道亭、道通。明朝之弘璧、永光,清朝之續法諸位大師,相繼而起,保存餘緒,重振華嚴教法的宗風。至民國以來,尚有月霞、應慈二位老人專弘華嚴,才使得本宗不絕如縷,也實在感到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賢首傳燈錄》其中所記以五祖著述為一家教觀根本。帝心雲華著《華嚴觀法》,賢首著《探玄記》、清涼著《華嚴疏鈔》後世宗人,須宗此觀法,傳法者要傳此觀法,疏鈔等祖師之著疏,為使後世學人能認清此意,則邪法不能亂,正法不能滅矣。至於《華嚴經》文乃是三千世界之共尊者,非我賢首一家之私學也。倘經文之不傳是果位菩薩、羅漢的責任,教觀若不明於後學,則為吾輩自利利人之事,異於此則視同邪說而已。或至若背祖違宗之徒。勿亂收以害大經之教旨,慎之慎之!《華嚴宗史略》中記。待續...

0 意見: